古建筑中的墙体类型主要有山墙、檐墙、槛墙及院墙和影壁。
九龙壁影壁
一、山墙构造
硬山山墙在各类山墙做法中,构造最为复杂。
1、硬山山墙外立面
(1)外立面的形式 硬山山墙外立面由下碱、上身、山尖、砖博缝四个部分组成。
(2)外立面各部分比例权衡
①下碱,高度为3/10檐柱高,采用本建筑最高等级做法,并常带有石活,如角柱石、压面石、腰线石。另外在下碱柱根部位,应设置透风砖,以排除柱内潮气。
②上身,从下碱(腰线石)上皮至以挑檐(石)上皮为界。上身应退花碱8~10mm,并采用比下碱低一个等级或相同的砌筑方法,硬山山墙上身形式主要有:整砖上身、抹灰上身和带墙心上身,带墙心的上身又分为撞头墙式、五进五出式、圈三套五式三种情况,详见图硬山建筑上身样式
硬山建筑上身样式
③山尖,有整砖露明或糙砖抹灰两种砌筑形式,一般与上身做法相统一。整砖露明并采用三顺一丁砌法时,要求“座山丁”(在山尖对准正脊的位置应隔一层砌筑一块丁砖)。
④砖博缝,砖博缝由拔檐和博缝两部分组成。
2、硬山山墙内立面
硬山山墙内立面由廊墙(廊心墙)和室内墙面组成。
(1)廊墙(廊心墙) 硬山、悬山前出廊建筑中,位于檐柱与金柱之间的山墙称为廊墙,廊墙内表面部分若做成“落膛墙心”装饰的,称为廊心墙。
①廊墙形式有廊心墙式、素墙式和门洞式。
廊墙样式
3、硬山山墙端面——墀头
(1)墀头的概念 南方称为垛头、腿子、马头,是指古建筑山墙两端檐柱以外的墙体做法。庑殿、歇山、悬山建筑中,山墙无墀头。硬山建筑中,若前后檐部屋顶向外出檐(即采用老檐出做法),则有墀头构造,反之则无。
(2)墀头构造 在明清官式做法中,墀头由下碱、上身、盘头梢子三部分组成。墀头下碱高度与山墙相同,一般为檐柱高度的3/10,砌筑方法也与山墙相同,如山墙下碱采用干摆砌筑,墀头也为干摆。
官式硬山建筑墀头
江南墀头构造也分为三个部分,下部为勒脚、中部为墙身,上部为垛头。
江南墀头式样
二、槛墙构造
槛墙为窗槛之下至地面的矮墙,一般不作抹灰处理。槛墙高度一般取3/10檐柱高(即与山墙下碱高度相同)。净房(厕所)等需要私密性防护的建筑槛墙应加高。书房、花房或柱子较高时,槛墙高度可适当降低。槛墙厚度,里外包金相等,以柱中为对称轴线,内外各按0.5倍柱径加1.5寸(大式)或加1.0寸(小式),槛墙饰面应该采用本建筑最讲究的做法,常见的槛墙有干摆或丝缝做法、普通方砖心做法、中心四岔方砖心做法、海棠池做法。另外在宫廷建筑与寺庙建筑中还有琉璃槛墙、石材槛墙等。常见的槛墙做法如图
常见的槛墙做法
三、檐墙构造
檐墙为檐柱之间的墙体,有前、后檐墙之分。前檐墙多出现于民居建筑中,官式建筑中常被槛窗及槛墙代替。后檐墙的使用比较普遍,除了少数过厅式建筑和园林建筑外,大部分建筑均有此墙。后檐墙按照其构造可以分为老檐出和封护檐两种形式。
檐墙构造
四、院墙构造
古建筑院墙基本上都为水平三段式,分别为下碱、上身、墙帽。
(1)下碱构造要点 小式院墙下碱高度为墙身高度的1/3,大式院墙下碱高度为墙身高度的1/3但不超过1.5m。下碱砌筑与建筑山墙相比应等级降低,常采用普通淌白、糙砖等砌筑做法。
(2)上身构造要点 院墙上身应比下碱向内收进退花碱,尺寸为0.6~1.5mm。上身做法应较下碱粗糙,也可一样。院墙墙身多设有什锦门窗。洞门样式有长方形与八边形洞门、瓶形洞门、梅花形与圆形洞门。什锦窗样式有镶嵌式什锦窗、夹樘什锦窗、单层漏窗、洞窗等。
什锦窗构造
(3)墙帽构造要点 墙帽部分由砖檐和墙帽组成,常见的砖檐种类有直檐、鸡嗉檐、菱角檐、锁链檐(瓦檐)、砖瓦檐、冰盘檐等,常见的墙帽种类有宝盒顶、馒头顶、眉子顶、兀脊顶、鹰不落、蓑衣顶、瓦顶、花瓦顶、花砖顶等。
五、影壁构造
1.影壁的概念
影壁也称照壁、萧墙,是在大门内或外所建的起屏障作用的单独墙体。
2.影壁的作用
(1)遮蔽视线、阻挡寒风 影壁的本意是要挡住自己或外人的身影,避免外人的偷窥和打扰,同时影壁的存在在寒冷的冬天还能御挡院外的寒气,挡住大风向院内直灌。
(2)聚人气、避鬼邪 按古代风水学说,门前的影壁和院内的影壁,是为了使气流绕影壁而行,聚气则不散。
(3)装饰功能 从装饰角度而言影壁增加了大门的气势、空间层次,形成了大门内或门外的视觉中心。
(4)等级标志 影壁装饰华丽与否反映了院主人的家庭状况和社会地位,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并不是家家可以设置影壁的。据西周礼制规定,只有王家宫殿、诸侯宅第、寺庙建筑才能建筑影壁,它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之一。
3.影壁的种类
(1)按照影壁使用的材料划分有青砖影壁、石影壁、木影壁、琉璃影壁。
(2)按照影壁使用的位置与平面形式划分 有座山影壁、一字影壁、八字影壁、撇山影壁 。
普通一字影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