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本站首页  >  正文

每周推荐

古建筑地面构造

发布时间:2024-09-13      浏览量:

一、古建筑地面类型

1.按材料划分

(1)土作地面

①素土地面 ②灰土地面 ③焦渣地面

(2)砖作地面

①方砖地面 方砖地面是指采用平面尺寸为方形砖料所铺砌的地面,方砖类包括尺二方砖、尺四方砖、尺七方砖以及金砖等。

②条砖地面 条砖地面是指采用平面尺寸为长方形砖料所铺砌的地面,条砖类包括城砖、地趴砖、停泥砖、四丁砖、开条砖等。

(3)石作地面

2.按施工精细度划分

清代官式建筑的地面大多用砖铺成,在传统施工做法中,用砖铺装地面叫做“墁地”,古建筑室内地面以砖墁地做法为主。

(1)细墁地面

细墁地面的做法特点是,砖料应经过砍磨加工,加工后的砖规格统一准确、棱角完整挺直,表面平整光洁。地面砖的灰缝很细,表面经桐油浸泡,地面平整、细致、洁净、美观、坚固耐用。细墁地面多用于大式或小式建筑的室内,做法讲究的宅院或宫殿建筑的室外地面也可用细墁做法,但一般只限用于甬路、散水等主要部位,极讲究的做法才全部采用细墁做法。

(2)淌白地面

淌白地面可以视作细墁地面做法中的简易做法。淌白地面的要求是墁地所用的砖料仅要求达到磨面即可,其砖料砍制过程不如细墁地用料那么精细,墁好后的外观效果与细墁地面相似。因此除比较重要的建筑和重要部位用细墁砖外,其他多用淌白地面。

(3)金砖地面

金砖地面可视为细墁地面做法中的高级做法。其砖料使用质量最好的金砖,做法也更加讲究,多用于重要宫殿建筑的室内。

(4)糙墁地面

糙墁地面的做法特点是砖料不需要砍磨加工,地面砖的接缝较宽,砖与砖相邻处的高低差和地面的平整度都不如细墁地面那样讲究,相比之下,要显得粗糙。大式建筑中多用城砖或方砖糙墁。普通民宅可用四丁砖、开条砖等条砖糙墁。糙墁地面多用于一般建筑的室外,在做法简单的建筑及地方建筑中,糙墁做法也用于室内地面。

二、古建筑平面尺度权衡

(一)古建筑平面各部位名称

1.间架的概念

间是建筑平面的数量单位,指四柱之间所围合的空间或两缝梁架之间的空间。

“间”概念

架是指建筑沿进深方向的数量单位,一般以进深方向承托檩(桁)的数量来取定。间架的多少可以表明建筑的规格大小,体现建筑等级。

“架”概念

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,对不同阶层的住宅均有等级的限定,如: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,一、二品官员的厅堂为五间九架,三~五品官员的厅堂为五间七架,六~九品官员的厅堂为三间七架等,庶人房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。

2.古建筑平面各部位名称

中国古建筑房屋的开间数一般为单数。沿面阔方向,从正中向两边依次为明间(宋称当心间)、次间、梢间、尽间。古建筑开间取奇数,采用3、5、7、9开间,以9开间为最高规格。

古建筑“间”的命名

(二)古建筑房屋面阔、进深尺寸的确定

1.面阔、进深的概念

面阔又称“面宽”(宋称间广),即间的横向距离。房屋横向各间面阔之和称为“通面阔”。进深即间的纵向距离,单体建筑一间的深度。房屋纵向各间进深之和称为“通进深”。

2.明清时期面阔、进深尺寸的确定

(1)面阔的确定 清《工程做法则例》对面阔有明确的说明,分两种情况,一种是带斗栱建筑,另一种是不带斗栱建筑。

大式带斗栱建筑的明间面阔,依斗栱的攒数多少而定,每攒斗栱宽度固定为11斗口(重檐建筑也可为12斗口),依据斗口等级来确定斗口大小,次间及梢间、尽间按正间逐次减一攒。

大式无斗栱建筑的明间建筑,一般不超过13尺(即4.16m,按现代模数制可取为4m),小式建筑不超过10.5尺(即3.36m,按现代模数制可取为3.3m),其他可根据现状地形确定。

(三)古建筑台明面阔、进深的确定

从檐柱中心线至台明边缘的距离称为“下檐出”,下檐出取2/3~4/5上檐出尺寸。对悬、硬山建筑而言,建筑前檐柱中心线至台明边缘的距离称为下檐出,下檐出取2/3上檐出尺寸;建筑后檐柱中心线至台明边缘的距离称为下出,若檐部为老檐出,下出尺寸略小于下檐出即可,若檐部为封护檐,下出尺寸则为外包金加金边尺寸。左右檐柱中心线至台明边缘的距离称为山出,悬、硬山建筑山出计算各不相同,悬山为2.5倍的山柱径,硬山为外包金加金边尺寸。

三、室内楼、地面构造

(一)室内地面构造做法

古建筑室内地面通常由垫层(基层)、结合层和面层砖组成。

室内地面构造做法

(二)室内楼面构造做法

古建筑二层或多层楼阁建筑中楼面一般由承重梁、楞木、木板垫层及木地板面层组成。

室内楼面构造做法

(三)室内砖墁地面质量要求

1.宋《营造法式》

一般室内地面用方砖,砖四周磨合平整,地面中心应高出2%~3%,边柱以外应降低2%~3%。散水依下檐出而定,按定好的距离侧砌2道砖线围成。

2.明清时期

(1)排砖通则

①除特殊情况外,砖缝要按“十字缝”方式,而不应该排成井字格,即不应该按现代地面的通行做法排砖。

②室内砖墁地面应以室内中心线为起始,从中间向两边铺墁。

③室内及廊间方砖地面,通缝应与进深方向平行;砖的趟数应为单数,“破活”应安排到里面和两端,门口的一块砖必须是整砖。

(2)排砖形式 室内砖墁地面主要有方砖排砖和条砖排砖两种形式。方砖排砖形式有十字缝、斜墁两种;条砖排砖形式有陡板面朝上和柳叶面朝上之分。陡板面朝上的排砖形式有十字缝、斜墁、拐子锦等,柳叶面朝上的排砖形式有直柳叶、斜柳叶、人子纹等。

室内地面砖的排列形式

(四)地面石活

地面石活主要是指柱顶石和一些台基地面上的石活,包括槛垫石、过门石、分心石、拜石、门枕石、门鼓石和滚墩石。

1.柱顶石

柱顶石是古建筑木柱下用以承托柱子的石质构件。其作用是扩大柱脚的受力面积、传递荷载;防水避潮,防止柱根糟朽;装饰美观。宋《营造法式》中称为“柱础”,清《工程做法则例》中称为“柱顶石”。

(1)宋式柱础 宋《营造法式》中列有素平、覆盆、铺地莲花、仰覆莲花四种形制。

柱础尺寸如础方、础厚、覆盆高、盆唇高等均已有定制。一般方鼓磴尺寸其直径按2倍柱径,当方径在1.4尺以下,其厚按本身方径的0.8倍;方径在3尺以上者,其厚按本身方径的0.5倍;方径4尺以上者,其厚不超过3尺为原则。覆盆及铺地莲花,其高按柱径尺寸的1/5计算,仰覆莲花,其高按柱径尺寸的2/5计算。

柱础之制

(2)清式柱顶石 明清时期柱顶石种类多样,官式做法中常见的有平柱顶、方鼓镜柱顶、圆鼓镜柱顶、异形柱顶四种基本类型。

清《工程做法则例》中规定:柱顶石边长,大式建筑按2倍柱径取值,厚度按0.5倍柱顶石的边长取值;小式建筑按2倍柱径减2寸,厚按1/3柱顶石边长,并不小于4寸。除了四种标准做法之外,清式柱顶石还出现石鼓磴式、方幞头式、动物(如狮、象)形象式、多层组合式等各类柱顶石,另外在园林与山地建筑中还有多边形柱顶、爬山柱顶、联办柱顶等类型,

地方柱础石做法

2.地面石活

地面石活系指古建筑台基上的一些散件石活,包括槛垫石、过门石、分心石、拜石、门枕石、门鼓石。

地面石活散件

(1)槛垫石 古建筑中,为避免槛框下沉和防潮,常在下槛铺设一道衬垫石,主要用于承托门槛,称为“槛垫石”。

(2)过门石 在一些重要宫殿建筑中,常放置过门石,以示高贵。

(3)分心石 分心石只在极重要的宫殿使用,是带有礼仪性质的。

(4)门枕石与门鼓石 门枕石是安放大门转轴用的,是专门为门轴设立轴窝的石构件,可用来代替木门枕。门枕石上门轴的相应位置要凿出“海窝”,海窝内放置一块生铁片,用以承托门轴。门枕石高厚按0.7倍下槛高,宽按本身厚加2寸,长按2倍本身宽加下槛厚。

门鼓石俗称“门鼓子”,用于宅院的大院内,是一种装饰性的石雕小品,其后尾做成门枕形式,因此又有实用价值。门鼓子可分为两大类:一类为圆形,叫“圆鼓子”;另一类是方形的,叫“方鼓子”,又称为“幞头鼓子”。

抱鼓石

门鼓石分位

四、室外地面

室外地面铺装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名称,如甬路、散水、海墁、天井等。甬路是庭院的道路,重要建筑前的主要甬路用大块石料铺墁的叫“御路”。散水用于房屋台明周围及甬路两旁。海墁是指室外除了甬路和散水之外的所用地面全部用砖铺墁的做法。在四合院中,被十字甬路分开的四块海墁地面俗称“天井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