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古建筑墙体的作用
古建筑墙体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外不同位置处,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。
(1)承载作用 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,常见做法为:后檐墙不设木柱,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,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,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。
(2)围护与分隔空间 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。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。外墙为围护结构,在隔绝自然风霜雨雪等的侵袭,防止温度变化、太阳辐射、声音干扰等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。内墙为分隔结构,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、中、右三部分,形成“一堂二内”的基本格局,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,还进行前后划分,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。
(3)防火作用 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、土坯、石等,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,在古代城市建筑中,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,建筑相互毗邻建设,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,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,形成防火山墙。
(4)装饰作用 古建筑墙体多采用清水做法,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,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。干摆墙墙面浑若天成,宛如一个整体,俗称“一块玉儿”。丝缝墙,灰面白缝,缝若细丝。还有的墙面青砖描黑缝,对比鲜明,常用于园林中的墙体。除此之外,古建筑墙面所用砖石具有较好的雕刻性能,精美的砖石雕刻镶嵌于窗槛、廊心、墀头、博缝等部位,不但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,而且在赋予建筑人文内涵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(5)界定空间 古建筑墙体应用于室外,常常用来界定用地边界,如院墙、围墙、花栏墙等。
(6)拦土作用 砖石砌体常应用于地形有高差变化之处,形成挡土墙,俗称驳岸。
(7)安全防御作用 古建筑墙体扩大建设可形成城墙、寨墙、长城等,是防御性构筑物的集中体现,在古代战争中,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。
二、古建筑墙体类型
1.单体古建筑中的墙体类型
有山墙、檐墙、槛墙、扇面墙(后金墙)、隔断墙等类型。
(1)山墙 它是位于建筑物两端位置的围护墙,因建筑的形式不同有不同的做法和名称,屋顶为硬山称为硬山山墙,屋顶为悬山称为悬山山墙,依此类推还有庑殿与歇山山墙。在硬山建筑中若山墙伸出屋顶,当毗邻的建筑发生火灾时能有效地阻隔火势蔓延的,又称为封火山墙。
(2)檐墙 它是位于檐檩之下,柱与柱之间的围护墙。在后檐位置为后檐墙,在前檐位置为前檐墙。在官式做法中,前檐部位一般不设置前檐墙,多为槛墙与槅扇门窗。而在北方民居建筑中,则前后檐墙都有。
(3)槛墙 位于建筑前檐或后檐位置,在槛窗踏板之下的墙体。
(4)扇面墙 又称金内扇面墙,主要指前后檐方向上、金柱之间的墙体。
(5)隔断墙 又称架山、夹山,砌于前后檐柱之间与山墙平行的内墙。
古建筑房屋中的各类墙体
2.古建筑墙体的材料类型
(1)单一材料墙体
(2)复合材料墙体
3.古建筑独立墙体(院墙、围墙等)的形式类型
(1)平面形式 有直墙、曲墙(罗圈墙)、八字墙、折线形墙。
(2)立面形式 有云墙、花墙、迭落墙、爬山墙、罗汉墙。
①云墙,常用于园林建筑之中,墙体顶部作波浪形起伏变化。
②花墙,俗称“花墙子”,墙体上用瓦或砖摆砌成透空图案,常见位置有两种,一种位于墙体顶部,另一种位于墙身。采用花墙做法既可节省建材,又能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。
③迭落墙与爬山墙,用于有地形起伏变化的山地建筑群中,若墙顶部断开,沿迭落高差作参差错落状称为迭落墙,若墙顶不断开,随地势上升称为爬山墙。
④罗汉墙,墙体在剖面上呈规律性凸凹变化,常见于近代民居的门楼墙腿砌体。
墙体立面形式
4.古建筑墙体的功能类型
有院墙、影壁、挡土墙与迎水墙、女儿墙与护身墙、城墙、宇墙、夹壁墙、金刚墙等。
①院墙,也称围墙,标志着古建筑群范围的界墙。
②影壁,又称照壁或照墙,一种作为大门屏障的墙壁,装饰性极强。
③挡土墙,在地形有高差处,用于挡土的墙体。
④迎水墙,在河流、池沼水侧,用于挡水的墙体。
⑤女儿墙,是砌筑在平台屋顶、高台或城墙上比较矮小的墙体。
⑥护身墙,在有高差处临空侧设置的具有护身栏杆功能的矮墙。
⑦城墙,是城市、军事寨堡边界的护卫用墙。
⑧宇墙,是用来划分界限和区域的矮墙。常用于庙宇门前、祭坛四周、陵寝建筑中宝城的区域界定。
⑨夹壁墙,即双层墙,墙体中空作为暗室或暗道。
⑩金刚墙,凡是处于隐蔽位置的砖砌体均可称为金刚墙,如:博缝砖背后的砖砌体;台基陡板石后的砖砌体,陵寝建筑中用土掩埋的墙体等。
三、砖墙的砌筑类型
砖墙的砌筑类型有干摆墙、丝缝墙、淌白墙、糙砖墙、碎砖墙及琉璃砖墙。各种砌筑类型的砖墙工艺做法。
砖墙的砌筑类型及其工艺做法
1.普通墙面的组砌方式
古建筑墙面常用的组砌方式有十字缝、一顺一丁式、三顺一丁式、五顺一丁、落落丁(全丁式)、多层一丁(多层顺砖,一层丁砖)。
①十字缝做法,又称“全顺式”,同皮砖全部采用顺砖砌筑,上下层要错缝搭接,所得砖缝呈十字形,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节省砖材、墙面统一,缺点是内外皮与背里填馅部分的拉结不好。
②一顺一丁,又称“梅花丁”,是明代建筑墙体砌筑常用的手法,其特点是,同一层内顺砖和丁砖交替出现,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墙体拉结性较好,但是比较费砖。
③三顺一丁,又称“三七缝”,同皮三块顺砖与一块丁砖相间排列,是清代建筑墙体砌筑常用的手法,这种形式的墙体兼有十字缝和一顺一丁的优点,墙面效果比较完整,墙体的拉结性也较好。
④五顺一丁,是五块顺砖与一块丁砖相间排列,墙面效果比较完整,墙体拉结性能低于三顺一丁,较少使用。
⑤落落丁,又称“全丁式”,一般仅用于糙砖墙。这种摆法见于城墙或重要的宫殿、王府院墙中。
⑥多层一丁,是指先砌几层顺砖,再砌一层丁砖的做法。这种做法多见于地方建筑之中。
古建筑墙体常见组砌方式
2.墙面灰缝的形式
古建筑墙面灰缝有平缝、凸缝、凹缝三种形式。凸缝又称鼓缝,砖墙凸缝常做成圆线,石材砌体的鼓缝则有带子缝、荞麦棱、泥鳅背等形式。凹缝又称洼缝,又分为平凹、圆洼、八子缝。
墙体灰缝形式